國史館辦學術論壇 從歷史視角看比利時與台灣的認同
2024-04-17 17:44 中央社/ 台北17日電
國史館館長陳儀深。圖/聯合報系資料照片
國史館、台灣歷史學會、比利時新魯汶大學今天合辦「認同:20-21世紀台灣與比利時的歷史視角」學術論壇。國史館館長陳儀深說,比利時歷史經歷不同國家統治,與其現今荷語區、法語區等組成有相當關聯。由比利時台北辦事處、比利時法語文化區國際關係總署主辦,國史館、台灣歷史學會、比利時新魯汶大學合辦「認同:20-21世紀台灣與比利時的歷史視角」學術論壇今天在國史館大禮堂舉行。
Prof. Laurence Van Ypersele, UCLouvain 比利時新魯汶大學教授 Laurence Van Ypersele
Prof. Paul Servais, UCLouvain 比利時新魯汶大學教授 Paul Servais
陳儀深致詞時表示,比利時的歷史歷經奧地利統治、法國統治、荷蘭統治,以及19世紀的獨立運動還有20世紀的德國入侵,這些歷史過程與今天比利時國家的北部荷語區、南部法語區的組成現況,應該有相當關聯。
陳儀深說,而台灣歷經外來統治也有所影響,二戰後的台灣常有所謂4大族群,也就是福佬、客家、外省人、原住民族,這些其實是為了朝向「台灣民族」的形成,有它的建構性(constructive)。
他表示,台灣民主化的過程,可以說就是解決政治、經濟、利益分配,以及文化權等過程,換句話說,儘管已經有一個事實國家的存在,也有共同遵守的憲政秩序,但是台灣內部認同分歧仍然會在一些時刻變成困擾,當然也與外部因素息息相關。
陳儀深也說,雖然台灣與比利時在1971年後並無正式邦交,但是在經貿和文化方面的交流還是相當密切,且20多年來,比利時國會也通過不少對台灣友好的決議,包括支持台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(WHA)或是世界衛生組織(WHO)等等。
台灣歷史學會副理事長陳翠蓮致詞時則表示,台灣長期以來因為政治經濟因素,似乎跟美日關係密切,與歐洲接觸較少,但隨著國際經濟情勢變化,台歐往來密切,必須要有更多了解,期盼這場論壇能是理解台灣與比利時的重要起點。
她說,台灣民主化30年以來,因為不同群體對政治認同看法分歧,且在民主化的時代,面對的情況也愈來愈複雜,因此今天對談比利時與台灣的認同,很重要是需觀看其他國家如何面對認同問題與應對處理,期盼給台灣帶來啟發。